关于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情况的调查研究
【调研概述】本次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选择在寒假返乡季深入了解成员家乡不为人知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情况。调研地点纵横东西南北,包括河北邯郸、山东济宁、安徽淮南和四川广元,调研成员分别为霍博浩、陆淼、李超然和龙腾飞。调研主要采用网络资料搜索、亲友长辈问询、实地探访勘察和采访等形式,力求全面、立体地实现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最终假期末总结出四份经过整理的个人调查报告并加以总结提炼,对现当下中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力求突出人文关怀和社会效益。
(一)祭孔——世界祭祀史上的奇迹1.历史背景祭孔活动可以追溯到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孔子后代及弟子以其故宅为家庙,岁时奉祀,是谓“家祭”。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开国家祭孔活动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达到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为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自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七年(78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祭祀制度扶摇而上,明代已经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八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2.主要内容祭祀孔子的典礼成为“奠礼”。释奠是古代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曲阜孔庙举行释奠礼,除由皇帝亲临或御遣钦差外,例由衍圣公主祭孔子、四配,属官分祭十二哲、先贤、先儒、启圣祠、崇圣祠、寝殿、家庙等。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祭孔大典中的乐舞表演,继承了上古时代汉民族祭祀天地和庆祝丰收与战功的原始舞蹈形式,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人、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是唯一保留下来的汉民族舞蹈,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祭孔大典,是一种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的庙堂祭祀乐舞。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仪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3.现状1986年,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纪念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表演。2004年,孔子文化节孔庙祭孔大典首次由民间祭祀活动转变为官方公祭活动。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在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音乐方面,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重新制作了开城、祭孔音乐,引入了交响乐、合唱乐团的表现形式,意在达到磅礴大气、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舞蹈方面,大典参照《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等有关文献图谱,对祭孔乐舞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其更具感染力。服饰方面,演出使用的明代服装和道具经过重新设计制作,准确体现了明代祭孔的规模和盛况。更加古朴、庄严、凝重,展现了"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盛况。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曲阜市文化馆获得“祭孔大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二)白龙花灯——四川四大花灯之一1.历史背景关于白龙花灯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比较有名的和两个皇帝有关,一个是隋炀帝,一个是唐玄宗。一种传说是,白龙花灯在隋炀帝时期的灯会已经广为盛行。在耍花灯时,唱段中的其中一段就有提到:有个皇帝他姓杨,荒淫无道是昏君。成天不管朝廷事,日日夜夜思美人。于是传下一道令,初一十五耍花灯。明观花灯暗选美,驿官老爷来押阵。另一种说法,在民间的老一辈艺人当中,流传的更多。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因安史之乱而进入蜀地,当时随行的宫娥彩女,在途经蜀地剑阁停留期间,也在此地留下了唐宫宫廷盛行的花灯。在凭借蜀地人民的智慧,并结合蜀地独特的地域风情,将宫廷花灯融入本土元素,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别具地方特色气息的白龙花灯。也有种说法,是花灯在是在宋代的时候才开始兴起,因为传统唱段中有这样一句:灯是灯,灯是宋朝天子兴。白龙花灯的传承,多是靠口传心授,具体历史起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从唱段等看出,它的历史底蕴十分深厚。2.主要内容每年的春节,白龙镇的百姓都会通过耍花灯舞龙来庆祝和祭祀,成为白龙镇的传统习俗,故称为白龙花灯。每年的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前后四个晚上,白龙镇的人们都会出灯耍龙,其顺序是先耍火龙,后出花灯,历年如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包含有花灯、龙灯、狮舞、戏剧、春官、裸戏、扬戏、巫门道教戏、说唱、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众多艺术门类。以千姿百态的灯舞为主道具,以变化莫测的“灯阵”为表演形式,以综合大型的广场群舞为手段,以民众自娱自乐为目的,把人们日常生产劳动和和生活经历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白龙花灯的制作也主要以生活和劳动用品为原形,如西瓜灯、莲花灯、鲤鱼灯、踩莲船等,极具乡野特色。”3.现状剑阁“白龙花灯”是集剑门山区众多民间艺术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是四川省四大花灯之一,入选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白龙花灯已经不复当年的盛况了。于是现在白龙花灯选择了与景区进行联动,通过在景区的表演来宣传白龙花灯。
(三)淮南豆腐——不朽的传统美食1.历史背景我国是豆腐的发源地。相传,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7-前122年)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而豆腐的制作很可能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实践中发明的。方士们在炼丹中使用了许多矿物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宋朝著名诗人朱熹诗曰:“种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豆腐》:“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2.主要内容传统卤水豆腐的制作方法:1、浸泡制作豆腐的大豆2、浸泡后的大豆历经石碾子碾成浆。3、将磨好的豆浆倒进包装袋里,开展隔渣。4、刚刚烧开的水倒进配有豆浆的包装袋内,将倒进沸水的豆浆袋封袋缩紧,里边历经稀释液的豆浆通过包装袋渗出来。5、所有豆浆倒进锅内,煮沸。6、将豆浆置放一小段时间,制冷到一定溫度后冲进水豆腐冷凝水,这水为用一小瓢冷豆桨与水豆腐凝固粉混和而成(卤水)。7、将豆腐倒进准备好的器皿内,最终置放吊物将豆腐中的水榨取出去。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现代医学证实,豆腐除有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外,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豆腐味甘性凉,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3.现状 2014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道神奇的中国美食开始在商品价值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淮南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来弘扬豆腐文化,专门设立资金项目为豆腐产业提供资金补助,并设立的豆制品产业园用于招商引资大规模发展,并对外输出豆腐文化。同时作为4A级景区的八公山也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及悠久的人文历史得到了省内的大力宣传。我市每年还特别开设了豆腐文化节来对国内外的游客以及当地民众进行宣传,并请参与者参加豆腐全宴。当地民众对于该文化了解率很高且保有积极态度。
(四)木旋——古老的精致细木作1.历史背景木旋制作技艺是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木制品由最初的生产生活工具,发展到现代的工艺品,几经岁月冲刷、沉淀和提炼,时至今日,已融入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肥乡木旋儿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肥乡将其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肥乡区沙窝村的毕朝喜。
2.主要内容 木旋制作选材考究、工艺复杂、要求严格。据介绍,从选料到制作完成,要经过制坯、粗旋、雕磨、上油、彩绘、蒸熔七道工序,整个过程几乎全部靠手工完成,制作周期一般要3—5天。木旋制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讲究。以制作木碗为例,一般要选用银白杨、泡桐、柳树、杏树、枣树、桑树等为原料,以节大、疙瘩多的树根或树疙瘩为佳,这些木头有韧性、无毒、无异味、不易变形。选好材料后,首先要把木材根据大小、形状、材质等进行制坯,弄出粗略的轮廓。然后再经过粗旋,基本形状就出来了。雕磨是最费工夫的,也是最要劲儿的活儿,这一工序要求非常严格,要精工细作、用心雕磨,做到厚薄匀称、线条优美、碗底平稳。“功夫全在手上,那感觉说不出来,完全凭心领神会。”毕朝喜说,制作一件木碗制品往往刻划3000多刀,其间还要根据不同阶段及部位要求变换采用宽窄不同的刻刀、尖刀、锉刀等多种工具,只有这样做出来的木碗,才光滑美观、经久耐用。木旋制作的主要工具是镟木床,俗称“镟床子”。镟木床采用脚蹬两根木棍牵引皮带作为动力,随着木料飞速旋转,用各种刀具进行切、削、刻等操作。由于经常加工坚硬木料,刀易钝,故在镟木床上都配置有磨刀石,以便随时磨刀。3.现状为了保护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瑰宝,肥乡县已经把沙窝木旋制作技艺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制定了详细保护方案和扶持措施。目前,正在搜集和完善相关材料,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现状问题剖析
(一)非遗现状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四个主要调研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在全国范围极为普遍的豆腐、知名度很高且最近较为兴盛的祭孔大典,和相对来说知名度低、小众的白龙花灯和木旋制作工艺。
1. 豆腐:久盛不衰对于豆腐来说,全国人民都对此十分熟悉,制作工艺也因为流行度极广的原因而变得五花八门十分繁多。根据凝固的方法不同豆腐可以分为卤水豆腐、石膏豆腐和内酯豆腐三大类;根据原材料不同,可以分为黄豆、绿豆、白豆、豌豆等制作的豆腐种类。而各个地方根据饮食文化的不同又创造出了麻婆豆腐、红烧豆腐、豆腐汤、豆腐宴等丰富多彩的饮食种类,可以说豆腐文化的兴盛已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肯定。而对于最传统的淮南豆腐制作工艺,当地人保护的很好,也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一些几十年的豆腐作坊在淮南仍然十分常见。通过询问我们得知,政府紧跟互联网热潮,建立豆腐制品产业园开辟网上销售通道,将传统的豆腐制品包装并销售往全国各地,在保留原始制作工艺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手工艺者的经济收入。同时政府注重品牌效应,始终以“淮南”的原汁原味作为宣传重点,不仅得到了本地人的充分认同还在外地销售中成功站稳了脚跟,成功做到了保护和发展的平衡。
2. 祭孔大典:文化符号的诞成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依托于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的突出地位,祭孔大典与孔子文化节相结合,不断挖掘儒家文化几千年的深厚存韵,多方位展现了儒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曲阜城内处处可见孔子有关的文化符号,从建筑风格到旅游景点再到饮食文化如孔府家酒、孔府菜等,可以说孔家文化已经成为了曲阜社会文化生活的灵魂所在,政府层面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意识到其具有的重大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通过巨大的投入和多方位的建设,现在已经颇有成效。虽然孔子文化节的举办时间是在每年九月份,但漫步在三孔、六艺城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发源地独有的深厚底蕴和文化自信。据当地居民介绍,每当九月下旬孔子文化节临近,古色古香的小城里就会充满着独有的热闹。许多外地的甚至外国的游客来往于此,踏足在历史悠久的小径之上,在琳琅满目的文化创意产品摊位前面欣赏、挑选。而在孔子文化节正式举办之时,更是全城的盛时。许多的孩童都会穿上传统服饰诵读儒家经典,大人们会去观看各种祭典仪式,全民都全身心地参与这一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可以看出,近年来曲阜市乃至全国政府都对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文化愈加重视,积极采用举办典礼仪式、制作影像音频、出品优质文创产品等途径,在新时代下深度挖掘儒家文化的内涵,不仅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旅游文化收入,更使儒学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得以生生不息地传承延续。
3.木旋:小众的趋向在前面我们已经提过,木旋本身制作工艺复杂,入门困难,而且在数控机床等机械设备的不断发展下其在工业制造领域已经被完全取代,目前仅仅作为一种工艺技术被很少一部分人了解、喜爱和掌握。经过与木旋手工业者的访谈我们得知,他的工艺传承已经有一百多年,在上个世纪初工业在全国范围内都尚不发达的时候木旋作为一种独特工艺成为了全村人营生的独特手段。家家户户的孩子从小就会跟着父母从打下手开始,不断学习了解木旋制作技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学习才能掌握从选材到制形再到雕刻等一系列的复杂手艺,可以说入门门槛高、成型时间很长。因此,在各种自动化机械让工业生产变得很便捷的今天,木旋已经逐渐落伍。据了解,木旋的制作技艺累人费时,然而出售的价格迟迟不能上涨,往往只有几元十几元的水平,远远不如打工等更为简单的体力劳动赚钱快。因此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到城市打拼,许多木旋世家逐渐落寞,传承人找不到年轻的学徒,只能守着自己的一方记忆逐渐被遗忘。在网络论坛“百度贴吧”上木旋拥有自己的贴吧,仍有一些木旋爱好者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探索,它们朴素的热爱和真诚的分享精神令人感动。
4.白龙花灯:小众花灯艺术的挣扎剑阁县隶属于四川省广元市,是白龙花灯的发源地。由于它的地势险峻,出入交通不便,白龙花灯这一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的传播也受到了阻碍。经过组员的实地调研我们得知,白龙花灯这一类似于舞龙舞狮的表演形式在近几年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花灯表演形式较为繁琐,表演时间跨度很长,而主要的信息输出又要靠表演人员用方言进行,导致很多游客难以理解。而据表演者口述,他们现在也在努力进行花灯表演形式的创新,但受制于表演人数有限,经费不足,改变的道路困难重重。经过了解我们得知每年政府会邀请花灯表演团队到一些旅游景点或者节日时间点来进行表演,但这些都仅仅是不治本的支持。由于表演次数不可测,薪酬较低,热爱表演花灯的年轻人在不断减少,其创新和发展之路实属难以看好。
(二)总结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域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情况是非常不均匀的。一些被全国人民广泛认知并且推广成功的作品已经深入人心,获得了极广的受众人群。而了解这项艺术技艺的人越多,其创新的机会也就随之增加,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有助于其不断发展壮大。这与地方政府对其的深刻挖掘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而另一因素就是其自身素质够硬,历史内涵足够丰富,经得起人们的反复咀嚼和多次发现。而一些相对单薄、较为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那么幸运了。它们往往只有少部分人认识和了解,而真正掌握它们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它们的上手门槛、学习成本较高,又缺乏直接的感官吸引力,在不断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潮流下逐渐落伍。而年轻人的大量流失让它们又失去了走向城市走向主流的机会,加之政府如果仅仅实施将其列为非遗、在网上宣传等简单工作,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我并不对其未来发展情况报以乐观态度。